西安蓝海豚特殊教育

省残联精准康复系统
“你好”工作平台
市儿康项目管理
中残联项目管理
Blue Dolphin Special Education
新闻中心
【媒体】去李连杰化的壹基金

壹基金十年争议,坎坷前行。(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5月4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去李连杰化的壹基金 十年坎坷,有创新,也有争议》)

      2007-2017——壹基金的十年,摊开来就是一部中国当代公益慈善的编年史:有创新,又伴随争议;有成绩,也有不足及值得反思的地方。

      经过十年探索和思考,以平台方式推动行业发展的战略,建立兼具现代性、公共性和专业性的长期可信赖的现代公益组织是壹基金未来的发展目标。

      2017年4月19日,壹基金创始人李连杰在深圳庆贺壹基金十岁生日。他说,这十年,他最想说的是“感恩”。

      十年间,壹基金获得社会各界爱心捐赠的善款和物资超过14亿元、捐赠人超过11亿人次,联合超过13,165家次社会组织合作伙伴、帮助受益人984万人次、项目覆盖全国32个省份。一连串数字背后是壹基金十年的坚守。

      作为圈内人,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说,壹基金十年给行业带来很多新的思维、新的价值观和新的方法,对行业的变化、推动、变革的价值难以用资金衡量。

      起于汶川地震,历经信任危机,见证慈善法落地。愁钱、愁人、愁身份,十年间,壹基金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前所未有,却也是中国当代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缩影。

      还原壹基金走过的十年路程,亦是窥探中国当代公益十年的发展和变迁。

      生发

      有关壹基金诞生,流传最广的说法,是2004年李连杰在印尼遭遇的那场海啸。劫后余生,功夫巨星转身投入公益事业。但李连杰却说,慈善的种子生发于1997年起他对生命的思考。

      彼时,他34岁,身家过亿,香港金融海啸中目睹身边最富有阶级深陷负资产而终日愁苦。一连串问题在李连杰脑海浮现,为什么这么有钱还痛苦?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他在香港成立基金会,像记者一样四处求问,试图探寻生命本源。他把这一过程摄制成纪录片,送去凤凰卫视播出。但导演告诉他,一个小时的片子最多剪成10分钟,“没人给我播啊”。

      愈发愁苦时,他与海啸不期而遇,“死亡冲击撕掉了最后的自尊和面皮”,时间的紧迫感海浪般袭来。“既然我的命再来一次,就重新开始,用公益慈善的方法先做十年。”

      用他自己的话说,一个人对生命的感悟就像铺管道、拉线、做电闸的过程,直到某个关键点一开,灯亮了。

      起初,李连杰想过复制香港模式,成立一个独立的个人公募基金会。但按照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内地的基金会实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管理。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登记的基金会,需找到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国务院授权的组织作为主管单位。而在地方民政部门登记的基金会,则要找到对应层级的政府部门或授权组织。

      这意味着,基金会要想成立,必须挂靠在某个政府部门或官方组织之下。

      壹基金理事、时任壹基金执行主席周惟彦把那段时光戏称为“找婆婆”。试水公益,摸着石头过河的俩人四处“拜码头”:徐永光、庄爱玲、康晓光等中国公益慈善界的大佬都是李连杰请教的对象。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至今记得,那时他见到李连杰时,只见他嘴唇干裂、起泡。自幼习武的他有着超乎常人的坚毅,李连杰从未公开流露自己的焦虑。

      2006年,一番寻觅后,李连杰找到时任中国红十字总会副会长郭长江,两人一拍即合。吸引郭的是李作为国际巨星的影响力。

      2006年12月18日与中国红十字会签约。2007年4月19日,“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计划”在北京正式启动,作为红会架构下独立运作的慈善项目。李连杰说,和红会的这段相遇,他永远感恩,“没有红会就没有壹基金”。

      借壳

      找到“婆家”后,李连杰仍然珍惜每次机会为壹基金吆喝。2007年,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首映式,李连杰向台下影迷深鞠一躬,恳请大家给壹基金捐款。这和此前公众印象中内向甚至有些自闭的李连杰反差巨大。早年在香港发展时,有节目组要求他用广东话上台,他二话不说,拒绝了。